分析啟東熱處理中滲碳零件熱處理后常見的缺陷
分析了滲碳零件熱處理后常見的三個缺陷,并提出了預防措施。
硬化層硬度低:主要是深層表面碳含量低或表面脫碳;淬火工藝不合理,沒有淬火或奧氏體殘留。
2)滲碳深度不足:主要原因是爐溫低、時間短、爐內空氣循環不良、零件表面不干凈、工件表面積碳過多;爐前增加滲碳溫度和時間,清潔工件表面,合理控制碳勢。
3)滲透層中出現大型王莊碳化物,主要是滲透時表面碳濃度過高,滲透劑活性降低,碳勢嚴格控制。
汽車和拖拉機齒輪采用20crmnti材料制成,其加工工藝包括:下料、鍛造、正火、機械加工、滲碳、淬火+低溫回火、噴丸和磨料,圖分析各種熱處理工藝的作用。
正火-消除鍛件應力,使組織均勻,調整硬度,提高切削性能,啟東熱處理。
碳化-增加齒面碳濃度(0.8~1.05%C)
增強-提高齒面硬度,獲得硬化層深度,使表面獲得M回火+合金碳化物+γ值,硬度高,強度高,韌性好。提高齒面耐磨性和接觸疲勞強度,使齒芯獲得M+F,韌性高。
降低淬火應力,防止磨削裂紋,提高抗沖擊性能。
什么是淬硬鋼?
與Ac3(亞共析鋼)或Ac1(過共析鋼)相比,鋼的淬火溫度在時間內保持奧氏體化,然后在Ms以下快速冷卻(或接近Ms)。
以碳鋼為例,指出了淬火時鋼的組織、溫度范圍、組織形態、亞結構和性質。
亞共析鋼:加熱溫度為Ac3+(30~50)℃,溫度為A+不溶k,低于550℃時正常組織位置錯誤,性能:強度、硬度、塑性韌性好。
當Ac1+(30~50)℃加熱時,組織呈A+不溶K,在200℃以下迅速冷卻至200℃以下即可獲得正常組織:未溶A+未溶K,其亞結構為A+未溶K,組織為A+未溶K。
馬氏體分級淬火
鋼或工件加熱奧氏體化,然后浸入液體介質(鹽浴或堿浴)中,略高于鋼的馬氏體點,保持適當的時間,在鋼內外達到介質溫度后取出空冷,得到馬氏體組織的淬火工藝,也稱為分級淬火。